首页 > 时尚 > 商讯 > 学古创始人孔洪强:幸福感,是产品价值的核心所在

学古创始人孔洪强:幸福感,是产品价值的核心所在

2023-08-25 10:42 来源:品牌

器物,往往是个人价值观和审美的投射。法国哲学家让·保罗·萨特曾说:“仅仅通过观察我们拥有什么,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。”

一盏一罐,一几一案,一床一榻,蕴藏着中国传统器物生长而出的东方意境。如今,我们身在中国,却在器物的选择上逐渐远离中国:北欧风的碗碟、工业风的桌椅等正占据人们的视野,我们似乎愈发难以从日常生活中,亲受具有中国气韵的器物之美。

学古品牌创始人、不二造发起人、CEO孔洪强

正是带着“如何打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器物”这一问题出发,学古提出了“让东方生活方式更幸福”的品牌使命和独有的造物方法论,致力于让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日常。怀着对东方美学回归的追问,我们与学古品牌创始人,深圳市不二造文化有限公司发起人、CEO孔洪强一起对话老器物,希望能在回溯过往中获得启发。

“老器物中有神灵”

步入位于深圳的不二人文空间,一股沁人的清凉袭来,触目所及是古茶器、老式家具、宋代窑砖砌成的墙壁……种类繁多、式样各异的古器物,在漫长年月中历经磨损,形成独特的肌理和韵味,由器入心,让人平和。

不二人文空间

“老器物里面有神灵,它可以百看不厌,百用不腻。”孔洪强说道。

他十分珍视人与器物的陪伴,办公室中也陈列着茶器,木雕,香器,茶叶标本,让置身其中的我们感受到被时光轻抚的温和与放松。

孔洪强从小便对邮票和古币情有独钟,“每个人心里面都住着上一世积累下的元神”,他认为自己的收藏天赋和悟性与生俱来,在“以物易物”的孩童时期,他便能轻松分辨器物的价值,更能“以小博大”,让手中的筹码越换越多。

“有趣的”“有价值的”——这是他对于器物的初印象。18岁时进入景德镇陶瓷大学就读工业设计专业,让他在掌握现代工业设计知识的同时,对中国传统造物有了更系统的了解。

2005年,他毅然告别在TCL的上升期事业,联合创立麦锡工业产品策划有限公司,在to B领域不断跨界探索,积累了丰富的客户经验和实战经验。从工业设计再到人文设计,“不二人文空间”的创立则是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
中国民用古茶器微型博物馆

2015年,他与好友李杰(现任深圳市国际茶艺协会会长)在繁华的深圳蛇口打造了这一隅喝茶静地,并将多年来从世界各地收集的中国民用古茶器汇聚于此,持续研究日用器物背后的文化图式和造物哲学,这便是空间内那座“中国民用古茶器微型博物馆”的雏形,如今藏品已有一万余件。

“学如登峰,古为今用”

一次机缘下,他从苏州的藏家手里收来一件清代竹制“臂搁”,上面的“学古”二字,让他豁然开朗。

“臂搁”

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,古代造物思想尊崇自然,讲究物我和谐,使器物达到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完美呈现。尤其进入到宋代,无论是日用功能、美学价值还是文化底蕴,其造物文明都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一个高峰。当代收藏名家马未都曾评价宋瓷为“中国美学的顶峰”。

“学如登峰,古为今用。”“学古”二字正是孔洪强践行多年,并苦苦寻求的品牌名称和造物方法论。“‘学古’与‘创新’既对立又互补,‘创新’是向前走,试错的过程;‘学古’是回头看,找对的过程。”他解释道。学古品牌也由此诞生。

回到当下的生活场景,越是深入传统文化,我们越会发现它与当下人们生活的疏离。孔洪强表示:“现在大多数的日用器物,都丢失了传统,有的长成美国样,有的长成德国、法国样,却没有中国样。也少有人说得清楚‘具有中国气质’的生活用具,应该是什么样子的。”

对于不那么了解中国传统造物的大众消费者而言,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是“乱码”的。学古要做的事情,就是通过学习古人智慧,将传统文化“翻译”为现代设计的元素,重新解构和链接,转化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载体。

正是基于这一理念,学古围绕“茶桌”和“餐桌”两张桌子的生态产品而展开,陆续推出了传家壶、桌剧场等共三十多类上百款具有中国气质的日用器物,让旧时人文韵味源源不断地进入当代人生活场景。

“去传统文化里找可能性”

在各行各业言必称“创新”的时代,这种“回头看”的探索并不多,学古的前行需要初心与勇气,也需要找到造物理论落地的路径。

“西方包豪斯体系做不了中国造物文化的创新。”孔洪强认为。

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十年间,通过快速吸收一系列西方现代设计思想,中国迎来了疾速发展的历史上升期。但随之而来的,是中国设计正逐渐失去本土性格,从“千店一面”的店铺招牌到缺乏辨识度的城市建筑,中国设计一度徘徊不前,变得面目模糊。
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本土设计师纷纷开始“向内求”“回头望”,重新审视优秀的传统基因和本土文化。一批又一批国潮品牌强势崛起,让东方美学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慢慢找回应有的话语权。

“找寻中国自己的造物方法论,只能去传统文化里找可能性。”这是孔洪强多年来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。

2400多年前,墨子对于造物的理解与反思在当时极具先驱意义,也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后世的造物者。学古从“墨子造物论”中受到启发,始终遵循“便于生”“便于身”“便于利”的墨子“三便”原则,注重产品功能,不做纯粹形式上的设计。产品不只做实用的,还要做有文化价值的。

青花灵芝杯与其器型来源

回看学古的产品,几乎每一款都有其器型来源,孔洪强也将这些千百年前的经典器型称之为“老师”。对于每一款器物原型的筛选,学古遵从着极为朴素的方法——“在各个历史时期用的人最多的,就是好的器物”。一些传世量大的器具,是当时的“网红爆款”,时间见证和大众喜爱,便是最有说服力的产品背书。

因此,在造物1.0的阶段,学古秉承着“唯一的创新就是不创新”的原则,筛选出经典、好用、易用的器物进行高科技复刻。变的是工艺与材料,不变的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器物的魂与型,主要代表产品有桌剧场、潮壶承、若深杯等。

桌剧场

以桌剧场为例,桌面直径90厘米,整桌采用全榫卯结构,可根据实际需求组合、折叠、收纳,而不多占用空间;灵活多变,无论一人独享、两人对谈,还是六人畅饮、八人围坐,均可轻松实现。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民国制式圆桌,学古取其形表之意,再现的是东方文化的圆融与包容。

造物2.0阶段,学古在保留器物东方文化气韵的基础上,从内至外对传统产品进行再设计,代表性产品是传家壶。

孔洪强在传家壶生产现场

其设计原型——暖水壶曾承载了近代中国人的生活故事和共同记忆。设计师在保留了传统暖水壶外型的同时,精选11种材料,共80多个精确可靠的零部件,依托近100道现代精密制造工序制作出一款外简内精的全新保温壶。从开盖、注水、封闭,到试温、出水、提拿……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推敲,还可兼顾焖泡与冰泡的双重需求。

传家壶

如今,传家壶已斩获德国IF设计奖、当代好设计金奖等9项国内外设计大奖,销量累计突破10万把,以优异的市场反馈,回应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初心。

到造物3.0阶段,学古探索既具备中国文化特质,又具备科技物联特征的智能家电系列,如电煮水壶、消毒柜等产品,最早将于今年下半年面市。“在这个阶段,我们希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长在器物的脸上,更长在心里。”孔洪强表示。

对器物的选择本身就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。学古相信,深入汲取传统精神内核和东方生活美学灵感,不仅是为了让器物的复刻更有灵魂,也是为了构建一种更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的东方生活方式。

“疗愈东方人的,一定是东方文化”

前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曾说:“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,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生活条件的素质,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素质。体验幸福,是需要素质的。”

千禧年前后,百姓生活逐渐富足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,在生理、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,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用于精神层面的享受,但基本逻辑仍然是“为幸福买单”。

拿饮茶的器皿来说,一只能盛水的碗,一个马克杯,和一个美观典雅、做工细腻、有历史渊源的茶杯,它们给予人的情绪价值差别极大。美好的器物如同一股远古的清泉,润泽心田,滋养出永恒流动的幸福感。

孔洪强认为,“幸福感”是世界通用的语言,也是学古构建产品购买价值的核心所在。

正如传家壶在传承与再创的过程中,深入洞察人们“喝热水”“焖茶”的习惯,对品饮过程的每一细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,让人们在旅途、户外露营等各种场景也能喝上一口好茶,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确幸,总能帮助人们在忙碌生活中找回平静与适意。

传家壶·户外露营

学古之所以选择茶文化作为突破口,是因为中国人与茶的渊源早已刻在了基因里,“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”“矮纸斜行闲作草,晴窗细乳戏分茶”……焚香饮茶、听雨思远是东方美学下的叙事风格。茶道、陶瓷、酒文化等特定东方文化元素,承载着一份独属于东方人的感受与生活方式,让人共情,并被其疗愈。

在孔洪强的理解中,东方生活方式是民族的语言,更是一种文化,“中国人在难受时,可能会被一支昆曲治愈,而不会是闹哄哄的非洲舞。”他笑称。

借助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共情,学古持续探索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范式,从产品,到品牌,再到生活方式,帮助人们塑造对幸福的感知能力,寻找到自己的一份文化归属感。

在物理空间的构建上,学古打造了以茶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东方生活美学空间——不二人文空间,上万件中国古茶器、5700块宋代窑砖、1000块民国时期地砖、200件中国民用老家具共同记录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变迁,以及茶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、和合之美。

为了让东方生活方式有更好的生命力和延续性,学古也在行而不辍地推动当代茶文化传播,在全国各地举办了“学古·中国工夫茶”“少年茶人”“生活茶课”等文化活动累计1500余场,帮助更多现代人在识茶、沏茶、品茶、悟茶中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,探寻茶文化历久弥新的当代表达。

“少年茶人”文化活动

采访结束不久,在孔洪强的朋友圈中,我们留意到“少年茶人”最新一期茶旅活动已经来到西双版纳,少年们一路跋涉,重走茶马古道,寻贡茶之源,品茶香馥郁,在对话与漫游中,成为东方文化的倾听者和疗愈者。

我们欣喜地看到,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命题里,学古与更多同路知己互补共进,找到了更多关于疗愈自己、探寻幸福的答案,在这个过程中,东方生活方式的发展与普及,也逐渐书写成为“新”的历史。

关于我们|版权声明|联系方式|撤稿声明